2018年,數以萬計年輕人揭露了一則新聞的標題“難以啟齒”一面:年輕人也熱衷于“囤破爛”,網友:我終于像媽媽一樣生活了。被標題CUE到的年輕人點開全文,然后轉身看著房間里堆滿紙袋的角落。我不知道這些女孩什么時候喜歡收集紙袋。就像女孩洗頭多久一樣,模糊的話題讓她們達成了一些共識。但是,就這樣社會熱點新聞的爆出,可以讓我們感受到,收藏紙袋,并非是為了得到更多裝載物品的載體,而是一種興趣和情懷的表達。
有一位收藏家曾表示:紙袋不應被賦予價格上的定義。在紙袋收藏家的眼里很能打的品牌當屬喜茶、奈雪、好利來,結賬時有多肉疼,拿到紙袋的那一剎那就有多心動。美觀之外,將精神污染般炸人眼球的瑞幸椰樹帶著出街,呈放射性“污染源”能瞬間聚集數十米范圍以內的目光。為了送出自己拿不出手的禮物,除了拉菲草和扎的歪七扭八的蝴蝶結外,收銀臺的收費禮品袋能讓自己情義值加成百分之200,送禮底氣十足。
另外一名資 深“紙袋人”則賦予這種現象三個解釋:新鮮感MAX,不要錢,比較好掏(好放東西)。對比小時候收集的彩色糖紙,紙袋自帶“重復使用”的屬性,不僅能理所當然的留下,還能滿足人的成就感心理,甚至某種程度上關聯了女生對包包的執著。
集齊了某一品牌的所有紙袋如同在自家開了小型藝術畫展,盡管容易變成蟑螂窩或被母親一鍋端,但日日不重樣的“限定手提包”拎出去完 美契合心理學的近因效應。
花無百日紅,喜新厭舊的人性無法轉變。不少紙袋灰產衍生,正如陳奕迅激情演唱的“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,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”般,在二手平臺上,紙袋交換、販賣品牌紙袋,甚至按斤稱賣紙袋統統整活。
看完以上關于紙袋收藏的相關介紹,你們還覺得“紙袋人”是在“屯破爛”嗎?